笔者有幸获邀出席由澳门研究中心主办的“澳门文学研究”三十年研讨会,会议间遇到不少文学研究者,如郑炜明、张堂锜、姚风、余少君等前辈后进,殊为兴奋。毕竟在今天还能提到文学,甚至还能细到关心文学研究已是非常难得了。

过去有不少人认为澳门并没有什么文学研究,即使勉强有亦没有什么人关心,更遑论引起其他地区的注意,其实不然,翻一翻资料,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有人在评论澳门的诗人,如一九三六年蒋锡金所写的〈华铃诗四种〉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或许有人以为这不过是孤例一宗,但笔者却随便都可以在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找到刊登于报纸上有关澳门文学的评论文章,如四十年代的〈地区是文学保卫战的桥头堡〉、五十年代的〈年轻人的诗〉、六十年代的〈我们的需要〉,以及七十年代的〈新诗的三角对比手法〉都是随手掂来的例子,虽然我们过去一般会自谦澳门文学发轫于八十年代,而研究又出现于八十年代中后期,这在今天看来实在不实,而且随着九十年代开始,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多,小型的座谈或交流,如邀请饶芃子教授主持文学讲座与香港作协,以及佛山作协交流等已时有出现,而在这十年间大型的有关澳门文学的研讨亦非常多见,如一九九四年的“九四澳粤新诗研讨会”、一九九七年的“澳门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及一九九九年的“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澳门作家作品研究研讨会”等都是为学界所熟知的。

笔走至此,当然并不是单纯炫耀本土文学研究的成功,但起码不会像外间所说的落后于人。

华侨报 | 华座 | 别有天地 | 三十三 |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