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是个小城市,歷史上,从来没有过高的理想,也没有过高的期望。澳门居民一向安分守己,只求安居乐业,没有太多追求,也不敢有太大的梦想。澳门作家更是长期默默耕耘,不求回报,淡泊名利。

然而,或许正因为她朴实无华的性格,受到无数旅居澳门的文人骚客的注视和讴歌,留存了无数优美的诗文。这些诗文,都倾注了作者对澳门的深情爱意,都是「给澳门的情书」。

可惜,澳门还是太小,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後,逐渐被世人遗忘了,独自成为一个世外桃源,「依天傍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这些感人肺腑的「情书」,也犹如澳门这道美丽的人文风景缐,长时间被掩藏起来了。

美是隐藏不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澳门前途问题被提上中葡两国政府的日程上之後,人们再次发现了小城的美,深恋多时的「情人」终于走出深闺,尘封百年的「情书」也陆续呈现在读者眼前。可以说,在回归祖国过程中,澳门才真正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澳门回归後,更逐渐发展成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澳门人、澳门事不再默默无闻,时常引起世人的目光。

澳门当代文学亦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个文学团体纷纷成立,宣示了对本土文学的关怀,加速了当代文学的发展。九十年代初,澳门基金会便与澳门日报和澳门笔会等合作举办「中学生读後感徵文比赛」和「澳门文学奬」,一大批文学创作者脱颖而出,一大批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将澳门当代文学推动到一个崭新的繁荣阶段。

1999年,澳门基金会与中国文联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套二十卷本的《澳门文学丛书》,受到文学界的好评。

2012年,我们开始与中国作家协会属下的作家出版社和中华文学基金会商议,筹备新一套《澳门文学丛书》,凝聚澳门作家,汇集澳门作品,展示澳门文学的新形象。

在众多作者的配合支持下,2014年第一批二十二种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首发,并同时举办「澳门文学座谈会」,轰动一时。

第二批二十一种和第三批十三种也分别在2015年、2016年出版。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编辑出版到一百部,整体呈现澳门的文学形象。

有人问,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出版《澳门文学丛书》?无疑,文学创作是个性化的,但文学作品却是大众的,需要读者。澳门图书市场不大,发行量和读者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澳门文学、至少中文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回归中国文学大家庭,回归主流,与内地众多作家和读者亲密交流,是澳门文学界的期望。

再者,中国文联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都是中国文学出版界的翘楚,可以大大提高澳门文学的能见度和澳门作家的知名度。事实上,新一套《澳门文学丛书》出版後,澳门文学在内地乃至整个华文文学界的声名非往时可比,对澳门作家的认知度大大提升。

一个六十多万人口的城市,能够有那么多作家和作品,是一件令人兴奋、令人鼓舞和令人骄傲的事情。这有赖于澳门文学爱好者长期不问寒暑坚持创作,有赖于澳门深厚歷史文化底蕴提供的丰富养份,也离不开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公、私机构的有力支持。

然而,我们并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状况,澳门文学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过去两年来,澳门基金会邀请澳门作家在十多所中学举行讲座,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澳门笔会也创新手法,以微电影形式宣传澳门文学作品,颇受青年人欢迎。

我们认为,澳门作家应该更加深入基层,澳门文学应该更走向民间,到不同界别去瞭解民情民意,寻找灵感,挖掘题材;同时,广泛推介澳门文学,动员更多的同道,推动阅读,推动写作。

澳门笔会今年成立三十週年,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此一重任。当然,最关键的是澳门作家还需深耕细作,根植歷史文化土壤,把握时代脉搏,瞭解社会现实,写好澳门故事,创作更多佳作;澳门作家也需要更多的世界眼光和普世关怀,写出引起更多人共鸣的作品,更好地对外交流、合作,宣导,将其影响力扩展至更远的地方。

这不是梦想,只要持之以恆不懈努力,我们完全能够到达目标。初初筹备《澳门文学丛书》的时候,许多人也不相信,可以编一套一百部的丛书。五年之後,我们发现,看似遥不可及的路已经走了一大半。

感谢「澳门文学节」的主办方,给我们这么一个机会,向国外文学界全面介绍和讲述本土创作,盡诉当代作家对澳门这块土地的心中情,踏出澳门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我们期待,举办了六届的「澳门文学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外推介澳门文学、中国文学的平台,成为中外文学交流的好舞台。我们更加期望,澳门不同语言的文学人可以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将澳门打造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文学城市,不负澳门歷史文化名城之美誉。

2017-03-16, 17 | 澳门日报 | 新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