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铃君于教学之馀,在《华侨报》华座版内开设《已凉天气》专栏,每週刊登三篇,自一九九四年九月至今,歷时三年有馀,累计达数百篇。现又从中选出其中部分文章,结集出版,仍名爲《已凉天气》。

  该书共分七辑,即「芸芸衆生」、「一半一半」、「钱之爲物」、「各自修行」、「旧调重弹」、「人微言轻」、「百衲方块」等。其中有叙说随处可见的人生百态;有议论世上男人和女人之间发生的事;有评述金钱在当今社会上的作用与局限;有对于他人某些做法、意见的批评;有对于旧有事物给予新的诠释;有对于形形色色不良现象的嘲讽;有抒发对某些现象引发的杂感。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该书文章均有感而发,一事一议,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活泼,有浓重的地方色彩。笔法多样,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嘲讽;或引经据典,或以小见大;或单刀直入,或设问作结;或两相比较,或善用比喻;……手法多变,可读性强。

  文中夹用港澳地区的方言俗语,令该书增添地方特色,港澳地区,甚至整个粤方言区的读者都会感到更爲亲切、有味。然而,其中某些词语对于不懂粤方言的读者来说,却成了閲读上的「拦路虎」。建议对这类词语最好加上注释。这样,既保持了本书语言的地方特色,又能使祇懂普通话的读者也能领略到这些文章的韵味。

管林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于广州华南师範大学


  世纪之交的当下,人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由「商品化」了的广告、电视、录像、电影所构成的形象的汪洋大海中,生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这些形象的模仿和复製。在这充溢着「後现代」意味的文化氛围裡,人们越来越少有耐心和时间去光顾那些反映时代的、优秀的鸿篇巨製,而那些玑珠般的小作品,与那些鸿篇巨製相比,则好像散缀在银河之外的星辰。它们「小」,易与渺小混淆,「微」,有微不足道之虞。其实,近年来,我们一方面从学界中听到「唿唤大作品」的声音,一方面看到更多的读者对「小作品」表示关切。平心而论,衡估一部作品的优劣,在于质而不在于量;作品的大与小,应该是相互完善和补充的;评介一部作品的影响与价值,不仅仅要看它拥有多少研究者,也看它拥有多少读者;真理和打动人心的文字,往往是一语中的、简洁明瞭的。文学发展史证明;一篇短文,可以成爲千古名篇,一首诗,可以成爲千古絶唱。究其原因,是小中见大,纳天地于须弥,微中含有精义,抑或胜破百卷书。当年爱迪生主编小型日刊《旁观者》,文章短小精悍,以亲切流利的文笔,谈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以及文学、哲学、歷史、政治上的一些大问题,结果不但奠定了一代文风,而且影响到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在澳门文坛上,别具风緻的小品文的创作实绩,应该说是澳门文学发展中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小品」是随梵文学一起输入的名词。佛教经典中的小篇,称爲「小品经」。这个名词爲晚明文人所採用,于是後来有了所谓「小品文」。澳门是一座充满温馨意味的袖珍城镇,它不仅是诗城,小品文也展呈着多姿多彩的景观。有人统计,澳门文学除诗而外,便要数小品文了,甚至小品文的数量比诗还多。澳门的小品文形式多样,文笔精秀隽永,于夹叙夹议中,或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或深入浅出地说明某种道理。在别具风緻的小品文中,有的注重乡土气息,可以从中体味出澳门特有的风土人情,凌稜、沈尙靑、林中英、梦子、凌楚枫等的小品文即属此类;有的侧重抒写心中的顿悟与灵思,如玉文、凌钝等;有的较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手法,有着更高的追求,如陶里、沙蒙等;有的属于杂记,论说一类,这一类小品文的作者很多,作品散见于各种报章副刊上,李鹏翥、鲁茂、胡晓风阿三等皆爲此类小品文的高手。事实上,澳门小品文已经构成了澳门文学中的一道风景缐。

  近年来,丁楠涉足小品文创作,以清新的格调,细腻的文笔,敏鋭的思考,愈益引起澳门读者的关注。自一九九四年九月开始,丁楠在《华侨报》华座版内开设「已凉天气」专栏,每週三篇「豆腐块」式的小文章。三年过去,得短文一百六十一篇,现结集出版。《已凉天气》共分七辑,每辑二十三篇。第一辑「芸芸衆生」,说的是人生世相百态,亦即随处可见的社会生活现象。作者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谈其对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二辑「一半一半」,似乎是个老话题,但作者也谈出了一些新意。这世上,有一半男人,另一半是女人,这一半和那一半之间所发生的事,似乎都在人们想像之外。作者本身是女性,但绝无女权主义之嫌,而是站在一个公允的制高点,发表自己对「一半一半」的见解,想来男女双方都可接受。第三辑「钱之爲物」,无可否认,钱在社会上的作用非常大,但是否绝对万能呢?作者写道:「没钱的人渴望有钱,因爲钱的确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有了钱之後,却发现很多事不由金钱作主。」(《债》)第四辑「各自修行」,对于别人的某些观点、做法、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人生的路是需要自己走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第九辑「旧调新弹」,一些旧有事物,在今天可能有新的诠释。太阳底下固然没有永恆不变的东西,但太阳底下也没有绝对全新的东西。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比较而言的。不仅这样,而且离开了旧,也就无所谓新。「温故而知新」,这就说明瞭,祇有「温故」,才能「知新」。第六辑「人微言轻」,是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作者写道:「中国人老有一套狭窄的省籍和地域观念,会讲家乡话的才是自己友,能操流利普通话和书写端正中文字都不管用」(《中国人》):「世道人心若祇懂向钱看,则肯定是教育失败的结果。很多东西并非必然,公民素质即其一,絶非喊喊口号便可真的文明」(《喊口号》);「跟政府部门打过交道的人,大抵会觉自身的尊严被挫折得七七八八;如果有哪一次未被唿喝至三魂不见了七魄,直以爲恩赐,差点要在报章上刊登鸣谢啓事」(《官民》)。第七辑,「百衲方块」,是作者各类小文章的集合,题材多样。

 《已凉天气》这部小品文结集,乍看,就像一棵大榕树,虬枝蔓生;细读,全书贯穿着一种特有的人生的感悟之神韵。而且,这种人生的感悟是形而上的、较高层次的,它包括生命、生活、人性、世态、人物、事物、爱情、亲情等方面。可以这样说,《已凉天气》中的各篇短文,都凝聚着丁楠的深切体验,展示了她大智慧、大悟彻以及对人、对社会的希冀、耿爱、怨尤、愤懑等种种感情。丁楠是大学讲师、歷史学博士研究生,但绝无矫揉造作的矜持之态,倒真诚热烈,意境超拔。她谈论人性、世态,深刻深邃,惊世醒人;她剖析人物、事物,机巧别緻,蕴含致理常情;她阐释爱情、亲情、至真至炽,动人心魄。如果说,大作品以广阔地反映时代面貌和时代精神见长,那么,《已凉天气》则以简洁地反映人类感情和人性品性见长;如果说,大作品的效果是给人以总体上一个特定时代的信息的冲击,那麽,《已凉天气》的效果则是给人以一个特定时代的特殊信息的冲击——这一冲击通常更爲有效,因爲它将整体上的文化信息具体化爲某一深刻独到的观念,某一出拔萃的见地,某一标新立异的情趣,某一动人心弦的灵思。况且,《已凉天气》的文章,每篇不过几百字,正是由于「小」,作者仅有一次打动读者的机会,在这「一次性」处理中,最能高度集中地展示作者的才华,因此假如研究者或读者尚未把它们当作「试金石」,那么作者却是把它们当作「试金石」的——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文化人士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也都乐于作出认真的、不断的尝试。

程祥徽 一九九八年二月九日 序于澳门大学中文学院


【点击阅读全书】

书  名:已凉天气 作  者:丁 楠 (彭海铃) 出  版:澳门华侨报出版社 版  次:一九九八年八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