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的世界裡,你我他在扮演甚麼角色?

自從微信朋友圈成了常用的社交平台,大家似乎無從遁形。掃一掃,你就有觀摩他人生活的席位;發一發,你就能夠把自己生活片段示眾。人們時而是台上角色,時而是台下觀眾;各式表情符號強化其喜怒哀樂,務必讓人家感同身受。綜觀歷史,沒有哪個時代讓人們之間可以如此「靠近」。

哲學家叔本華說,「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我相信朋友圈中的朋友,內心是不那麼平和,因為他們很難感受到孤獨的。比如我,心情只會很浮躁,少有孤獨感;當然,我也明瞭內心的浮躁,是來自朋友圈的喧嘩。之前,我的手機壞了數天,朋友圈的世界依然喧囂,而我的內心是壓抑下的平靜。回想以前沒有手機微信的年代,「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如今有微信朋友圈的時代,「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一個人的狂歡與一群人的孤單,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當然,這個太深奧,涉及到「本我、自我、超我」和「人際孤獨、心理孤獨、存在孤獨」的精神層面,只有心理學家才去研究。而普通人為了不孤單、為了合群,更為了不脫離社會,則是欣然投奔朋友圈。於是,朋友圈的一群人,從親戚、朋友、同事、客戶,到陌生人的加入,人數是有增無減;大家在這個「圈」裡喧嚷喧嘩,與時俱進。

可以說,每一天的喧囂,是從「刷」朋友圈開始的。且看看我的一天:

清晨,我從夢中醒來,伸手不是摸老婆,而是摸索手機;拿到手後,隨即點開微信朋友圈,集中眼力瀏覽動態。

首條是A君發放一組在異國他鄉的旅遊照片:山水景、建築物、特色美食,這些美照裡當然少不了他自己的身影,並有文字渲染:人在旅途,漸行漸遠。

「矯情!」我哼笑。隨手點個「讚」,順便加句評論:「有錢有閒,難得!」

微信第二條是B姨發佈的「有兒子的請看」:一直以來我們只知道,女兒是小棉襖,剛剛才知道,兒子是護身符。今日是兒子節,有兒子的請轉發,兒子會走運一輩子。不管靈不靈,到我這兒一定轉。希望兒子健康一輩……

又是子虛烏有之節!之前C姑在朋友圈發放「旺母節」,我還認真地上網搜索,可「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都沒有旺母節條文,只看到幾個「臉書」上轉發的不變內容:今天是旺母節,不管媽媽在哪兒,都為她轉一次,願全天下的媽媽健康長壽,有媽的地方才最溫暖。請轉發出去……

自從有了手機微信,一時間冒出一些聞所未聞的節日:朋友節、友誼節、同事節、老闆節……說實在,撇開這些有的沒的甚麼節日,就是人們比較重視的母親節、父親節,許多為人子女的也只是在朋友圈裡歌頌母愛父愛,隔空抒情一番。由此還出現了「悲情」段子:「甚麼地方的兒女最孝順?朋友圈!」、「自古棒下出孝子,如今網上出孝子。」、「網上孝子一大堆,可惜你娘不上網。常回家看看!」

大家發放朋友圈宣揚愛媽愛爸,可惜你爸媽在家,不在朋友圈。更自欺欺人的是,許多人的朋友圈根本就屏蔽了父母,送祝福、曬孝順,不過是在展示自我。

就如我一對讀小學的子女,也在自己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我和孩子他媽都進不了他們的世界。可他們還能自我解嘲,「我們才不願做朋友圈孝子呢!」

呵呵!我聽了只能「呵呵」笑。

其實,「朋友圈孝子」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常聽人們說,「背井離鄉在外拼搏,常回家看看不現實。」甚至還有人說,「沒心沒肺才活不累。」、「如今這世道,每個人都不容易,誰為難誰呢!」

無疑,最不會為難的,就是父母。這一點,我那遠在內陸的父母是「不為難」的表表者。他們擔心幾個子女「累」,又擔憂子女「內疚」,於是很早就主動學會用手機打字發短信,之後又開通微信,與遠在各方的子女們互動。他們還自誇「與時俱進,玩轉微信」,今年的情人節他們也搞笑:老爸破天荒送了一朵花給老媽,老媽感動得即時拍照發送朋友圈;可第二天她發現這朵花不是買的,是老爸從自家花盆裡摘的,氣得老媽從朋友圈刪除圖文,還說可惜了那十幾個「讚」。

從子虛烏有的「兒子節」,思緒飄到老媽很可惜的幾個「讚」,我不禁發笑,但笑得並不開懷。如果說,微信互動、朋友圈點讚,讓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讓他們沒那麼「孤單」,那麼我們做子女的就真的可以放下心了嗎?

我苦笑一下,逃避這個問題,滑動下一條微信。D君轉文:震驚!美國科學院驚爆馬雲可能真是外星人!我疑惑地點開文章,正看得起勁,老婆卻突然拍門:「快出來!佔著茅坑不拉屎!」

我不情願地合上手機,離開馬桶,把廁所讓給老婆。可想起自己還沒梳洗,其實是忘了梳洗,我從床上起身到進廁所,一直機不離手。

呵!手——機,真是名副其實!朋友——圈,圈住身心!

過了一會兒,我與老婆一起吃早餐,兩人都是機不離手,埋頭刷屏。我忽地心生悲涼: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一起,不言不語,各自看手機。

我抬起頭,找話說,「美國科學家研究,馬雲有可能是外星人。」

老婆沒有停止看手機,過了幾分鐘才問,「剛說甚麼?」

「美國科學家研究,馬雲有可能是外星人。」

「長得像外星人,不等於就是外星人。」

「他們以往研究的案例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真實,他們對比馬雲與外星人的頭部、骨骼,還從智慧方面……」

老婆沒有在聽,自顧看著手機,我也無趣地收嘴。難怪有人說:以前不離不棄的叫夫妻,現在不離不棄的是手機。一機在手,天長地久。

我無奈地聳聳肩,快速吃完,推開碗筷,拿上公文包,出門去公司上班。

在巴士站等車時,我很無聊地又打開手機看朋友圈:

E微商第N次刷屏吆喝產品:走過路過千萬別錯過,總有一款是你想要的。

F保險經紀廣告帖: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

G叔的轉帖:【不轉不是中國人】不為別的,就只為我們中國人爭氣!

H伯的勵志格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

I 姨的心靈雞湯:放棄了,就不該後悔;失去了,就不該回憶。

J辣媽育兒篇:養娃的路上,疑惑多多,每日教你新技能,快速成長為超媽。

K姑的養生篇:十種健康生活方式。一個111歲老人,教你活過100歲。

L嬸的佛祖保佑篇:今天是地藏菩薩聖誕,度化眾生,見聞瞻禮一念間……

M的運程指南:屬牛、羊、狗的請注意,本月有血光之災……

N股民論市篇:今日主力資金重倉三大概念股,散戶要快馬加鞭跟進。

O親戚曬娃照:求幫忙投票「幼兒最美笑容比賽」,動動手指投一票啦!

P嫂秀恩愛:謝謝老公送的結婚週年禮物,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Q小姐自拍照:正臉、側臉、仰望45度,開心、難過、沈思。

……

五花八門,喧嚷喧嘩,互相點讚,逢場作戲。我撇著嘴,一目數行快速掃屏;忽而,看到R同事的發文:其實找房子就像找廁所。找到第一格,你嫌有屎;找到第二格,你又嫌沒紙;再找到第三格是既有屎又沒紙,等你要回頭了,前面各間都有人了。

「噁心!」我藐嘴,感覺胃裡還沒消化的早餐在翻滾。

這個R同事,在朋友圈發放樓市信息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看他之前發的一條:快過年了,再不買房,同學聚會你好意思去嗎?那時初戀也在,暗戀也在,情敵說不定也在!最主要的是當年說你一輩子沒出息的老師也在!海×居最新筍盤,九百萬僅賣一天,手慢冇手快有。讓初戀心碎,暗戀後悔,情敵自卑,老師羞愧。長臉熱線:668×××××。有錢可以任性,沒錢可以按揭。

身為地產經紀的我,看了都覺得好笑。同事們在朋友圈發放房源信息,為了讓人們記住,也不乏損人利己的。

看接下一條的S經紀手筆:周傑倫追過蔡依林,卻娶了昆凌。李晨跟張馨予好過,卻牽手範爺。王菲和李亞鵬結婚,卻找回霆鋒。舊愛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現在能解決你問題。或許你過去用過中原、美聯、利嘉閣,那是因為你沒遇見我——安居地產S君。電話638×××××。感謝惠存!真愛,經得起等待!

不得而知朋友圈的朋友有沒有記住S經紀,抑或已屏蔽他,甚至早已把他拉入黑名單。但我知道不少朋友很討厭地產經紀,不排除我自己也是被討厭被屏蔽被拉黑的對象。這也難怪,地產經紀作為微信朋友圈裡最活躍的生物,發放房源信息總是不分晝夜的、漁翁撒網般、騷擾式、轟炸式地進行,特別像R君和S君這類的年輕經紀,微信朋友圈對他們來說是拳打腳踢拓展客源的另一個戰場。

在這個戰場上,我也不讓賢,頻頻出擊。剛要發放地產信息,巴士來了!我暫時合上手機。

上了巴士,看到車上除了司機,乘客是一律低頭看手機。當然呢,車窗外的景觀是公交車、私家車、電單車、匆匆行人逼迫在一條馬路上的慘不忍睹。車窗外的世界很無奈,手機內的世界很精彩;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低頭族」的行列。

我打開手機,看了一會兒「今日頭條」,就進入微信朋友圈這個戰場,發放我今日第一條微信。致朋友客戶:買房不要猶豫!前天700萬你錯過,昨天730萬你嫌貴,今天770萬你後悔,明天800萬你買不起了。過去了的一日永遠最便宜,這就是小城的樓價,認清現實吧!如果你還在猶豫,你這一年的錢又白賺了!

我正要寫第二條微信,看到巴士塞在第五站,可距上班時間就剩五分鐘了,趕緊按鈴下車,過街穿巷走去公司。

到了地產公司,打開電腦瀏覽了一會兒,又拿起手機。做這個行業的,上班時間看手機沒人說你的不是,每個同事不是對著電腦就是對著手機,沒有客戶進門,還能做甚麼?當然是進微信朋友圈這個網絡戰場搏鬥。於是,朋友圈裡充斥著大家發放的相同信息:

本週靚盤推薦:××名門、××濠庭、御×灣、君×灣……尊貴擁有,恆久保值。

本週筍盤推介:××唐樓、××大廈、××花園……勿失良機,買少見少。

樓市分析:本季度、各區域的樓價指數……

官方最新公佈數據:住宅成交量按月及按年分別上升30%及45%,平均呎價按月及按年分別上升20%及48%……

「新租務法」已正式通過,具體條例……

××名匯火熱開盤,性價比高,歡迎預約參觀!搶購熱線……

微信朋友圈中的同事是個很特殊的群體。本著互相競爭和利益衝突的關係,大家沒有推心置腹的相談甚歡,大多是爭利不讓的刀光劍影,有時一言不合就開打,也有互不服氣的冷戰,還有冷眼旁觀的看笑話,甚至橫眉豎目拉黑名單。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處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同事,比在辦公室見到的同事有時更面目猙獰。

之前,T經紀與一個客戶經過多番看房、談價之後,約定第二日簽單。當日U經紀在公司門外截住這個客戶,說同區的有個筍盤,便宜數十萬,於是成功撬走客戶。氣得T經紀在朋友圈裡臭罵有人不要臉。U經紀也若無其事的同在朋友圈回敬:其實,不要臉這事,如果幹得好,叫做心理素質夠硬。

呵呵!不要臉與心理素質掛鈎,簡直戰無不勝!

V同事有次在朋友圈「分組可見」裡吐槽老闆太苛刻,被另一個同事截圖發給上司打小報告。結果V同事被上司叫進辦公室訓話。之後,他氣焰難消地再發放一張遛狗的照片,並附有文字:和某些人相處的時間愈長,我就愈喜歡狗;狗永遠是狗,但人有時候不是人。

W同事經常遲到早退,但很會粉飾自己,偶爾早來上班,就拍張空無一人的辦公室,或晨曦透進百葉窗的照片,配上一句「週一,你好!」或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發放在朋友圈裡。偶爾他加班很晚,也拍張辦公桌上的盒飯照片,配上一句「最近累得沒甚麼胃口」,或收工時拍張公司大廈的照片,配上一句「今晚月光皎潔,好久沒仰望天空了。」

職場朋友圈太複雜,耍把戲、耍花樣、耍手段,不時上演;但套路再多,真要突出表現,爭取業績,還得依賴小城的健康樓市這個大環境。

數日前,我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一篇文:「是澳門的房價貴,還是我們配不上它的繁華?」引起朋友圈各路人馬的強烈迴響。他們沒有一個點讚,是一邊倒的抨擊:「不是我們配不上它的繁華,而是被高房價透支未來的澳門還能繼續承載繁華嗎?」

「房價一直漲,收入永遠追不上漲幅;我們的努力,還配不上我們的焦慮!」

「如果連‘房奴’都沒資格當上,我們還有必要留在這座城市嗎?」

「為甚麼我們生不逢時?很懷念以前的小城。」

「……」

隔著手機屏幕,都能感受到微信朋友圈的火燒火燎,可見大家對房價的苦大仇深。隨後,地產經紀們不失時機地發放心靈雞湯:第一年首付的錢是擠出來的,第二年月供的錢是省出來的,第三年你已經習慣了……多年以後你會發現,身邊沒有買房的,錢也不知道哪兒去了!買了房的,也沒耽擱生活,最終卻積累了一大筆財富……

說實在,我們仲介也感受到隨著這座小城房價的進一步上漲,人們能「擠出」和「省出」的錢,與樓價的差距愈來愈大,有能力買房的人愈來愈少。

於是,有的經紀為了招攬客戶,在微信朋友圈發放裝修指南,樣品房圖樣。而我為了「圈」住人心,也化身風水師,時不時發放一些買樓風水指南。諸如「買房看風水選戶型」、「愈住愈富的房子是哪種」等等,挖掘潛在的客戶。

這不,我上午在朋友圈發放「宅卦與命卦的解密」,下午就有朋友圈的「點讚之交」X客戶邀我私聊。問道,「四層和九層的‘五行’都屬‘金’,合我命卦。可‘四’是‘死’,‘九’是‘九死一生’也不吉利。」我回覆,「土生金,五層和十層也一樣旺你。」她反駁,「‘五’與‘唔’同音,十層也不好,十死不問。」

哼哼,我很無語。這類客戶對風水忌諱已是走火入魔,他們對樓層的挑剔程度簡直令人髮指。除了忌諱十八層是地獄,十四是死路一條,十三是不幸象徵,許多樓層都不被看好:一窮二白、不三不四、五脊六獸、七零八落、九泉之下、十惡不赦。

最後我不甘心地問X客戶現在家住第幾層?她說一直都是租房住,住過不同的樓層。我說那下次租房時請找我。她發來一句:好的,下次走出朋友圈找你!

呵,走出微信朋友圈的客戶,實際上並不多,雖然做這行的我們滿懷期待。

今天我做到晚上收工,都沒有成功簽得一單生意。坐在回家的巴士上,我繼續刷朋友圈,也繼續在微信朋友圈重複發放地產信息。

忙完一陣,抬起眼睛,看到同車的Y君。他是我朋友圈中的朋友,可近半年來看不到他在朋友圈的動態。我走過去與他打招呼,「老兄,忙甚麼啊?在朋友圈潛水不見蹤影?」

「是啊,已經很少在微信朋友圈露面,覺得沒多少意思。現實生活中的點頭之交還能打個照面,網路上各種的點讚之交、屏蔽之交、分組之交,還不如不交,心也樂得清淨。」

我贊同地笑道,「那是,那是。」

如今的微信朋友圈已變質,充斥著微商代理產品、各類廣告、勵志雞湯文、反雞湯文,曬旅遊、曬美食、曬富貴、曬自拍、曬心情,秀恩愛、秀孩子,抱怨、吐槽……大家直播展示自己的生活,也評論別人的花紅柳綠。微信朋友圈不但成了買賣交易市場,也成了八卦聚集地。

而Y君不再玩微信朋友圈,讓我覺察到還有多個朋友已不在我朋友圈露面,他們可能已刪除我,可我因為職業需要,再無聊的人也當朋友、客戶保留著,不會屏蔽或刪除任何人。也罷!畢竟彼此一面之緣後,加了微信,只發過一次笑臉,之後就再沒有交集。我感謝他們能來,也不遺憾他們離開。再說,微信朋友圈本來就是形色江湖、龍蛇混雜,如果因為江湖而身不由己,不如就相忘於江湖。

我下車後,走在回家的路上,心裡倒是羨慕起Y君擺脫了微信朋友圈。曾幾何時,我很自豪自己朋友圈「圈」了很多朋友,從此熱衷手機微信,沈迷於形色江湖。而如今,我想有必要清理一下微信朋友圈。

到家後,一家人圍在餐桌吃晚飯,開著的電視沒人看,子女和老婆都是機不離手,「時刻在線」拉近了與遠方人的距離,卻隔開了與身邊人的距離。

我很不悅地開腔,「你們吃飯時能不能離開微信朋友圈,放下手機。」正說著,我的手機響起,我接聽了一會兒,他們也只配合一下便又拿起手機。

我無奈地搖搖頭,剛要合上手機,看到「發現」亮紅,我不自覺地隨手點開,看到最新動態是Z的微信:每當寂寞想找個人陪的時候,就發現有的人不能找,有的人不該找,還有的人找不到;於是明白,陪我最多的人還是我自己。

接下還有一條:聽說這世界上有兩種幸福,第一種幸福是兩個相愛的人能夠在一起,第二種幸福是愛的人能夠幸福。

Z是我的初戀,聽說半年前失婚又失業。去年春節在校友會上我們互加微信,存在於同一個「朋友圈」中,但之後並沒有來往。現在看到她在朋友圈的心情發文,再回想以前與她的悲歡離合,心裡頓時是五味雜陳。

同在我們朋友圈的老婆,顯然也看到Z的發文。她抬起眼眸狠狠地瞥著我,因子女在場,她沒說甚麼,開始在手機上打字。我以為她要與我私聊,但原來不是,她是在朋友圈發文:人是不能閒的,一閒就會想太多,一閒就會感情氾濫,所謂矯情屁事多,空虛寂寞冷,都是因為懶散墮落閒。

哇噻!老婆這樣在朋友圈反擊,簡直像潑婦罵街。我不滿地瞪她一眼,放下筷子,起身坐到沙發去。

老實說,我與Z無論以前怎樣,自從各自結婚後,乃至她之後不幸失婚,我與她都不可能回到從前。就如某愛情劇中的一對男女在多年後重逢的情景:

女的輕聲問:以前的……風花雪月……算甚麼呢?

男的怔了怔說:算……成語吧!

今日對比這兩句台詞,我依然只是一臉苦笑。

我平伏心情後,沒有回到餐桌,而是活動下僵硬的脖子,再靠向沙發背,閉上痠痛的眼睛。這一刻,我才深深感到一天下來的疲憊,身體累,心更累,我很想就此逃離微信朋友圈這個形色江湖,逃離朋友圈的種種愛恨情仇。可是,談何容易?家人、親戚、朋友、同事、客戶,都在這個「圈」裡,誰人容易逃脫出這個「圈」中的親情、友情、人情、愛情、無情?

只能說,生活在這個有手機的年代,是幸,也是不幸!據說,「機不可失」這個成語,網民們有新的解釋。我不想贅述,反正如今的人都懂得。只是,朋友圈之所以稱作「圈」,人們又懂得多少呢?

2018-01-26 | 澳門日報 |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