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三年至二〇一七年,《澳門日報 · 鏡海》特闢「文學新氣象——澳門新銳作者系列」專欄,集中推介孟京、清水河等青年作者作品,並分別邀請本地詩人、作家、評論家予以點評,受到廣泛的歡迎和稱道。日前,這些作品即將結集出版時,編者送來清樣邀我作序,我因雜務纏身有些為難,但先「睹」之後的愉快,確乎令人覺得這是一部別出心裁的好書,這本新編的澳門文學新人、新作、新評的集子裡,充盈著美妙的「新意」,讓我興奮不已,就連那新鮮的油墨香也能誘發做出反應的衝動。於是我不得不拿起筆來寫一點甚麽,以記心得並致敬意。

新人新希望。文集作品入選作者多為八○後、九○後的年輕人,個別的還是○○後;有些作者此前發表過一些作品,讀者對其並不陌生,但從成長過程看,稱之為「新人」也不為過。二十多名新秀齊齊出場亮相,一下子優化了澳門寫作人團隊的年齡結構,給小城文壇平添了一派勃勃生機。這些年輕作者精力充沛,思路活躍,拒絕因循,崇尚開拓。尤其動人的,是其不絕如縷的詩意執拗。白天,他們為糊口養家,在囂雜的城市裡奔波勞累;晚上,坐在鍵盤前,孤檠相對,神思仍在大街小巷裡遊走、歌哭,以至夜不成眠。他們以一種新的眼光和角度矚望世界,「喜歡在創作時和自己對話」(深林語),並「把自己騷動的靈魂轉化成意象,醞釀成詩」(鳴弦)。

他們之中,有的狂放不羈:「至今,我對詩仍有很多否定式判斷」(邢悅語),有的謙虛恭謹:「我不是詩人,但我努力成為一個懂得寫現代詩的人」(漠涯語);有的天真爛漫:「願成為一顆水珠,映出自己的世界」(鏏而語);有的篤信理念:「現實生活的殘酷是我創作的源泉」(譚健鍬語)。從他們的創作觀,可以窺見這些年輕人青春成長和心靈發育史,因與文學結合或為文學浸潤而顯得格外別致而有光彩。如今,他們帶著一種不可遏止的語言訴求,一種新一代寫作人的夢想,加入澳門文學大合唱,這讓我們事業的發展壯大,充滿了新的希望和無限可能,因為我們已經聽到那節奏鮮明的有力的心跳。

新作新面貌。應該說,這些年輕作者人生閱歷尚欠豐富,生活經驗也尚待深化,可他們大膽,靈動,勇於創新,衝勁十足,寫出了不少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細讀之下,我發現有兩點特別值得一讚。

一是張揚個性,讓創作主體的書寫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呈現。這些以現代城市為表現對象的作者,已不滿足於那些咖啡廳、娛樂場、酒吧、夜總會等一般城市景象的描摹,以及其間金錢、女色、貪婪、欺詐等人生鏡象的記錄,而希冀以鮮明的個性化創造去突破當前文壇嚴重存在的「同質化」傾向的困局。加之年輕,沒有甚麼積習、陋習,較少思維定勢,令精神向度呈多維開放之勢。在眾多的作品中,有一首詩的題目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是小曦的〈我們在低位買入看漲的夢〉,雖為詩題,卻是一句好詩。作者作為金融界從業員,將複雜的經濟市場上的現象情節化,一個「夢」字形象地概括了小市民在股市投機中的全部追求和渴望。這樣的詩句,從「詩」與「思」的融通,指向整個人生和存在,呈現的是一種令人感到陌生的熟悉、驚奇的親切、奇崛的尋常和平易的深刻,遠勝於股票漲落引起的大悲大喜表象的「臨摹」。文選中有不少作品寫出這樣個性化的境界和深意,篇幅所限,這裡不一一贅述。

一是努力尋找適宜發揮自己創作才能的藝術形式。年輕作者有的專心作詩,有的埋頭散文,有的一意寫小說,還有的鍾情「多項全能」,可謂各適其才,各擅所長。但我這裡要說的,主要不是文學體裁的選擇,而是藝術表現的手法和技巧的把握和運用。因為內容不是問題,與內容不可分割的形式才是。正如法國著名作家夏布洛爾所說,「最主要的不是寫甚麼,而是怎樣寫。」海芸的詩,在生命意識的把握中,吸收了現代、後現代主義元素,其遠離世俗功利的精神圖景才鮮明起來;漠涯詩中的語言變形和虛實轉換,恰與現代都市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複雜多變一致,這讓他筆下的景觀再現新意迭出;古冰喜歡「以影像的語言探索人生」,故其訴說的「得不到」(慾望)和「已失去」(記憶)充滿了畫面感;紫菱用「奇幻」的色彩渲染故事,深林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講故事,都大大增加了作品的魅力。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年輕寫作人的審美追求,如浪逐高,他們正紛紛參與進來,在澳門文學建設中展示出新面貌、新姿態。且不必說甚麼成熟不成熟,廣大讀者心目中已留下他們的身影,如紫寧,如譚健鍬,等等。

新評新助力。這裡所謂「新評」,乃指對新人新作之「評」。評者雖非新人,但其評多發自內心,切合實際,言之有理有據,亦頗具「新」意,值得重視。他們的批評態度親切平易,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而是促膝談心式的交流,即使就作品存在的問題提出某種較高的要求,也都希望與作者「共勉」之;批評採取「短評」方式,不是從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出發泛泛而論,而是緊扣新作具體情況,力求切中要害,給出建設性參考意見;批評堅持「好處說好,差處說差」的原則,又能寓鼓勵的熱情於褒貶之中,令當事人聞之則喜;而批評的目的,則在於幫助年輕作者發現自己的優長和不足,以及進一步提高的方向和可能。

從評者自身情況看,他們多為長期從事文學創作的「過來人」,經歷過人生的曲折,生活的歷練,深思的苦惱,書寫的艱難。他們的評騭,帶著親歷的經驗甚至教訓,實際上是一種「現身說法」,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有效性。此外,他們關注「後來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也特別讓人感動。他們評析的或許只是一篇新作,可是他們對這篇作品作者的「留意」和「思索」,早在一兩年甚至多年前就開始了。因此,他們的評點絕非「一時興起」的偶一為之,其背後所下的工夫是相當扎實的。這一點,只要讀一讀寂然評析紫菱小說〈犀照〉、姚風評析宋子江組詩〈楊桃、禱告、春倦、花圃〉、梯亞評析李懿小說〈雨夜〉等文字,便知端的。——這樣看來,三五百字的短評其實並不短,堪稱「語短情長」矣。「新評」之助力由此而聚而發,相信每一位文學新人都感覺到了它的勁道。

新編新氣象。澳門文學氣象之「新」,不僅在於其人、其作、其評之新,還在於其「編」之新:新的眼光、新的理念、新的實踐、新的建樹。現在,一代文學新人已經挺立在我們面前,他們都曾擁有《鏡海》的一個整塊版面,都在這塊版面上收穫過耕耘的喜悅,並且都將在一部文集裡留下創作的實績。望著他們,望著這些風光旖旎的文學新亮點,我們不會忘記那些為此用心用力的《澳門日報》副刊課的編輯們,尤其是先後編輯過《鏡海》的鄭國偉和鄒君儀(孟京)。沒有他們的新構想、新設計,沒有他們於原有編務之外,「自討苦吃」地往肩膊上添斤加碼,去開闢甚麼新的「空間」,澳門文學這番「新氣象」的出現,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從開拓版面、設計欄目,到組稿選稿、評析刊出,再到編輯結集、出版印行,其間須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心血和汗水!每念及此,我心中的感動和敬意不覺油然而生。

辛苦的付出總會有喜人的創獲相伴隨。編者在苦心孤詣地打造「澳門文學新氣象」過程中,取得的最大收穫就是自身的成長和進步。國偉作為「老編」,其編輯經驗的豐富和積累,策劃水平的優化和提升自不待言;而孟京這位年輕作者,還全然是個「新手」,竟因其「新作」入選「新氣象」而愛上了「為他人做嫁衣裳」的職業,並由此改變了人生軌跡,終於入職報社成為一名「新編」。在國偉與她「薪火相傳」之後,她居然獨挑起大樑,發現、拔擢了更多的「新人」,並與他們一起投入欄目建設,把「新氣象」辦得紅紅火火,這真是「新編」裡的一段佳話。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文化典籍《大學》引用《尚書》裡的一句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想要每天都有新的進步,就要天天創新、出新,一天比一天更新。四年來《鏡海》編者開闢新欄目,張揚澳門文學新氣象的努力,體現的正是這種不斷「出新」的精神,其所化育的《澳門文學新氣象1——青年寫作人作品選薦評析》乃是一部生命圖本,它讓人相信,世上確有比賺錢更為重要的事情。我深深地祝願小城文學出現越來越多的新氣象,並真正成為一種充滿智慧、想像、快樂和美的慰藉靈魂的空間。

2017-11-29 | 澳門日報 | E04 | 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