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學叢書」是我在作家出版社工作時參與主持的一項重要的出版工程。這期間,編了兩輯,出版了好幾十位澳門作家的作品。我退休後,這項工程仍繼續進行。在編輯們的努力下,第三輯順利出版,又有十幾位澳門作家加入到這個文學陣容中來,可喜可賀。這些澳門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和評論家的作品,構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學風景線,生動展現了澳門文學風貌和文化形象。

記得最初在評估這個編輯策劃創意時,我們的想法很具體。那就是通過這套文學叢書,反映澳門回歸祖國後,「一國兩制」順利實施,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人民生活安樂幸福,文化繁榮進步的現實。同時,向內地介紹澳門的作家,澳門的文學。現在看來,這兩方面的目的都達到了。就我個人受益而言,後者更為直接。和很多人一樣,我對澳門文學的認識很無知,很模糊,甚至還存在思想上的誤區,比如過多從殖民地文化的框架中去認識澳門的文學。正是因為參與了這項工程,我對澳門文學的認識才漸漸清晰起來,認識的誤區才漸漸得以糾正。通過這些澳門作家的作品,我們一定會更深地認識到,澳門文學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文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回歸以後,澳門的作家更積極、更自覺地把自己的創作實踐,融入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血脈之中,以一種可貴的文化自信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正在努力形成自己獨有的精神品質和藝術品質。

正因為參與了這項工程,所以開始有機會和澳門的作家結識、溝通和交流。我還注意到,這項工程實施時,正是內地文學與澳門文學的關係進入一個更為活躍、更為緊密、更為融和的時期。最突出的表現應該是在紀念澳門回歸祖國15週年的那些日子里。為配合慶典活動,我受中國作協的委託,率一個評論家代表團訪問了澳門,舉辦了澳門作家作品研討會,深感澳門人民對祖國的情意,也深感澳門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在那次會上,我認識的作家都和「澳門文學叢書」有關,不是編委,就是作者。如吳志良、李觀鼎、穆欣欣、廖子馨、湯梅笑、水月、趙陽、太皮等。我和他們當中不少人成了朋友加了微信,經常討論一些文藝文化問題。記得有一次,還專題討論了穆欣欣的京劇《鏡海魂》。這出劇在京演出的時候,我正在外地出差,沒趕上看,不過,從媒體如潮的好評看,是不是可以認為,澳門文學從思想主題到藝術格局,正在突破提升。和這個文學群體在一起,才更加確認,「澳門文學叢書」的價值和意義不可低估。

第三輯中穆欣欣的散文集《當豆撈遇上豆汁兒》,不少篇什講到對澳門文學的認識,有一個觀點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說,澳門是個只有60萬人口的小城,熱愛文學、熱衷寫作的人數卻在小城人口中所佔比例甚大,也堪稱奇觀。她的敘述,解答了我開始編叢書時的一個問題:澳門有那麼多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嗎?因為從我的經驗看,內地一座人口與澳門同等的城市,一口氣要出這麼多的原創作品,是不可思議的。現在看來,我的經驗在澳門失效了。澳門城市雖小,但文學氛圍濃,文學人口多,所以成奇觀。一座商業和資本如此強大的小城,卻集中了那麼多不為商業和資本寫作的作家,所以成奇跡。這個創作群體的內心是寧靜的,單純的,自由的。他們在這裡堅持著文學的理想精神,一點一滴地講述著澳門的故事。澳門文學的自覺與自信就在這裡,澳門文學的生態優勢也在這裡,這道亮麗的文學風景線的品質和魅力也在這裡。

一邊贊賞,一邊也有所期待。幾次去澳門,看到這裡豪華酒店越蓋越多,博彩業似乎也勢頭不減,現代資本帶來的一些畸型的生活和文化與一個理想社會建設的矛盾衝突也在醖釀潛行。這是澳門的現實,也是澳門的歷史。不過,在澳門文學叢書里反映的不多。特別是表現澳門經濟社會的矛盾衝突,實現更深刻的社會主題方面的作品,還顯得力道不夠,開掘不深。其實澳門題材出現在「澳門文學」以外的商業性更濃的文學作品中並不少,多數都是在挖掘和追求這個題材里的獵奇性、刺激性,甚至不惜胡編亂造,嘩眾取寵。這樣的文學,其實是對澳門形象和本質的誤解與歪曲。這個問題我曾經和評論家李觀鼎先生討論過。李先生說,好多外面的作家不懂澳門,不懂澳門人,只靠獵奇,靠通俗文學的模式去編造。這樣寫不出真實的澳門,真正的澳門。但怎樣多方位多層面寫好真實真正的澳門故事,則是生活在那裡的澳門作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要好好思考,好好實踐。澳門文學的發展空間非常大,思想藝術的探索任務還很艱巨。李先生一席話說得深刻到位。

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格局中,澳門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澳門對國家對民族的貢獻會越來越大,「澳門文學」也將緊跟著這個偉大的時代,出現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家作品,澳門故事會講得更精彩。到那個時候,我們的文學期待一定會變成現實。「澳門文學」這道風景線一定會更亮麗。

2017年01月04日 文藝報